2)社会情感_自卑与超越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们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并与他人不断合作,也许有人会对此产生疑问。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。他们不禁会问:“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他人利益为重,让自己向他人贡献,那么我们的损失会有多严重?我们自己的事又该如何去做?难道不应该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吗?我们保护别人的前提不应该是先保护好自己吗?”

  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,此类问题也不能称为问题。如果一个人以他对人生意义的认知和理想,并且加上他的全部情感,向他的人生目标努力,他必然会沿着最能体现其人生价值的道路发展。同时,他还会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改变自我,逐渐形成一种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,并在实践中让这种感情逐步迈向成熟。人的目标一旦建立,随后便会开始自我管理。只有此时,他才会意识到要解决怎样的人生问题,才会不断使自己得到提高和发展。比如在爱情和婚姻中,如果我们想让对方感受到幸福和快乐,就会极力表现自我,将全部关心投入到对方身上。如果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性情去发展,而不顾对方的感受,那么所得的结果一定是:我们变得趾高气扬,让人厌恶。

  我们还可以从中悟出一点,即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奉献与合作。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祖先给我们遗留下来的东西,会发现什么?那些都是他们对人类的贡献。除了我们所能目睹的有形资产——土地、道路和建筑,还有很多无形的资产,即他们以哲学、科学、艺术的形式对生活经验的总结,以及传达给我们的各种生活技能。这一切的一切,都是他们为人类作出的贡献,然后让我们代代相承。

  那么,另外那些拒绝与他人合作,对人生意义另有理解的人,那些总想着“我应怎样逃避生活”的人呢?他们留下了什么?他们没有给人类留下任何有益的东西。他们不但人已经死去,就是人生价值也没有得到任何体现。对于那些认为自己一生从不需要与人合作的人来说,就好像地球早就对他们有所安排,给出他们最终的判语:“你一无是处,在这里,你的憧憬、你的奋斗、你所崇尚的价值观,还有你的思想和灵魂都没有用处。人类不需要你,任何东西都不需要你。你不配活着,没有人希望你在这里,滚开吧!快点去死,从此消失吧!”在现代文化中这种自我观念已有所淡化,但我们还是会找出许多欠缺之处,所以也必须以为人类谋取更多福利为前提,去继续改变它。

  千百年来,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。因为他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对全人类的贡献,所以他们开始让自己关心和帮助他人。特别是那些有着宗教信仰的人,我们都可从中看到一种普度众生的思想。世上所有的重大运动都想增加人们的利益,而宗教正是朝此方向发展的主流之一。但是,人们却常常误解了宗教,因为人们认为他们除了做一些普通的事外,根本没有作出其他任何有益的事。从科学的角度来说,个体心理学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。但是我想它还会继续向前迈进。科学在提高人们对人类的贡献方面,会起到更大的作用,这种作用是其他方法所不能及的。我们入手的角度虽然不同,但是目的却一样:为人类取得更大更有益的贡献。

  我们对于人生利益的理解似乎已经成型:它不是我们的福神,就是一个催命鬼。所以,我们亟须了解人生的意义形成的原因和其划分的依据,并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方法。这些属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,其与生理学、生物学的最大区别就是:它能利用我们对意义的理解,来影响人类的活动以及人类的发展趋向,从而让人类更幸福。

  :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qi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