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76章 骨鲠在喉_重回80当大佬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《华尔街日报》有20万的常年订阅用户,虽然人少,却是全球商务和投资精英,这些人的反应速度是最快的。所以哪怕为了防御性的目的,也会批判地买一本顾骜的着作看看。

  第二周,因为积压的专业人士购买力被释放完了,销量顿时骤减了一大半,大约一周只有十几万销量。

  按照时代集团的估计,首月剩下两周,也能保持在十万以上,那就相当于首月总销量有70万套。

  就算后面成绩再衰退一些,上半年剩下几个月平均一个月20来万、下半年每月10几万,加起来也能轻鬆满足“全年200万”这个进全美年度畅销榜前三的指标了。

  ……

  见到麦克纳马思和时代系的下本力挺,跟着顾骜一起来美国的萧穗,看了也是暗暗心惊。

  她估算了一下,光是时代系花下去的推广媒体资源,怎么也值得好几十万美元了,今年后续的宣传开支都算上,可能要过百万。

  百万美元对于顾骜当然不算什么钱,对于时代集团也不算钱。但只是出一本书的话,卖再火利润也很难平掉这部分成本。

  萧穗自然不能理解麦克纳马思为什么对顾骜这么仗义了。

  她完全看得出,顾骜原本在美国科技产业界虽然也非常有影响力,但绝对还没到“出一本商业管理和投资理念方面的专着,就让《华尔街日报》的20万订阅用户全部跟进买书”的程度。

  初期的销售和推广成绩,有至少一半还要归功于时代集团的帮衬。

  而双方毕竟也算不上顾骜的什么真朋友。

  人家是从去年组织了美国企业家代表团去中国传授经验、跟顾骜交集渐深之后,觉得顾骜有些观点有道理,能挖猛料,才跟顾骜以利相合。

  对于这个问题,顾骜私下里也给萧穗解答了一下:

  “很显然,麦克纳马思和时代系传媒的高层,自己也都觉得美国现在的股市有点疯狂,而且大家对科技行业的跨代繁荣信心确实有点爆棚了。

  作为媒体,这种时候顺着大流继续吹捧,是搏不到眼球的,因为你的同行也在吹捧,你有什么把握吹得比同行更精彩?

  如果能找準时机、拉到一个产业界大佬来貌似有理有据地唱唱反调,那媒体的收视率和发行量就都上去了。而且只要这个大佬自己也是真心相信,不是圈一笔就跑,那么对媒体就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。相比之下,这点媒体资源不算什么。”

  萧穗这才似懂非懂,也就不再质疑,只是乖乖做事。

  美国人对高端媒体的要求,从来都是“客观公正”。但这个客观公正并不是说不允许媒体上的文章预测错,因为如果非要说对,那就违背畅所欲言了,这不言论z由。

  公众对“客观公正”要求的表现形式,就是你媒体上的专家可以错,但你说的人自己得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qi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